找到相关内容46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两种传统下阐释的大乘学说——以宗喀巴(格鲁派)和摩诃衍(禅宗)为例的探讨

     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,宗喀巴全然不同意摩诃衍的观点,他从两个方面切入,来批驳这一论点:其一,宗喀巴认为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所执之境,而不是分别心。他认为:   又以前说无明所执之境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5259635.html
  • 朱子理学思想探微

    朱熹便进行了反驳。陆九渊说,他写了一首和诗,于是也念了出来。陆九渊的说法,朱熹当然也不同意,所以他在听完陆九渊的诗时,露出很不以为然的神态。鹅湖之会前几天就“如何教人”、“要不要读书”等问题引起争论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2760074.html
  • 关于变文体裁的一点探索

    ”也不当例外。所以,我们并不同意“变”字是梵文某个词的音译或对应的说法[37]。长期从事翻译工作的傅雷先生曾说过:两种语言的有关词语出现在同一作品的相同位置上时,要将它们完全等同起来是相当危险的。...

    伏俊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94960803.html
  • 佛教的礼仪及其禁忌

    涅般是指人生苦因苦果的消灭,是人生烦恼的消除,从 而得到极大自在。  三、十二缘起  佛教反对当时印度各教所说的人的一生是由神的意旨决定的观点,也不同意一切 由前世决定 ,后天不能改变的观点,主张一切...今天应当理解为以国家刑法规定的贪污、盗窃 多少以判死刑为限。如果物主不同意,无论用任何手段取得财物,皆构成偷盗;无论天上的 地上的,水中的地下的,只要有所属主权者,都不得暗中谋取。包括一切应交给国家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4061319.html
  • 奘译《大乘成业论》——赖耶缘起业感流转说的建立

    ,而不是不同意“灭定犹有细心”的说法。世亲认为人灭尽定等时,由于人定前的加行定心,使前六识的活动停止,一切六识的心、心所法种子皆损伏不起现行。但这只是六识等“种种心”灭尽,含藏一切种子的“集想心”——...

    王联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2561684.html
  • 《西游记》与佛教的关系

    打算回来时要到这个国去说法,但他回来时这个国已经被灭了。灭这个国时魏徵不同意,说唐朝建国时外境第一个承认我们的就是高昌,但侯君集最终还是灭了高昌国。第二个条件就是你回来到我这儿说法。曲文泰给他四个小沙弥...

    傅光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2961754.html
  • 二十世纪杜甫研究概述(2)

    这三点对宋代诗人如江西诗派与杨万里等发生了很大的影响。邝健行后文则对杜诗中的"吴体"进行了研究,认为杜甫所说的"吴体"其实就是"齐梁体",也就是"拗体",作者并不同意前人所说"吴体"乃是杜甫学习吴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3161853.html
  • 王维山水诗研究

    使其诗中产生虚幻的境界。作者不同意有的文章把王维优秀的山水诗说成是"寄托禅理"之作,更不同意"用佛经、王诗互相对照、注释",从而"完全抹煞王维诗的客观性、真实性和社会功能,即美感作用"的做法和论断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5062023.html
  • 佛教对“宗教之间”的看法

    个人都可以去作教主,但是宗教太多,对当代社会、国家、民族究竟有利、无利,这个问题倒是值得各宗教领袖来研究、研究。基本上我不排斥新兴宗教的产生。例如,在几十年前一贯道向政府申请登记,但是政府皆不同意,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462514.html
  • 六祖与国恩寺关系

    惠能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,母亲不允;经惠能再三恳求,惠能母亲还是犹豫不决,于是便把惠能带到舅父处,告知此事,其舅父也不同意。为了使惠能放弃学佛的念头,其舅父指着门前的一块大石对惠能说:“你如若把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2662923.html